
如果有一天,我無法替自己做主……
想像一下,一場疾病或意外,讓你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。
你希望繼續治療嗎?
你願意接受鼻胃管、插管或電擊急救嗎?
你希望住進哪種機構?用什麼樣的方式生活?
由誰來照顧你、管理你的財產?
這些問題,不只關乎「醫療」,更關乎「人生尊嚴」。
意定監護,是指「當事人在尚具有行為能力時,經由法院公證,事先指定一名信任的人,於未來自己無法為自己做決定時,擔任監護人,代為行使法律行為與生活照護相關決策的制度」。
與傳統「法定監護」最大的差別在於:
✅ 由自己決定,而不是交由法院或親屬協商爭奪
✅ 預先溝通好意願與原則,避免將來紛爭或爭產
✅ 對於有特定照顧方式、財務安排、醫療選擇的個人而言,是保障自主最重要的制度工具之一
1. 家人間對照顧方式認知不同,造成決策混亂
例如:一人堅持延命、一人傾向安寧;誰的決定才代表當事人?
2. 財務管理權落入他人手中,當事人無力反駁
未指定時,法院判定的監護人可能與本人關係疏遠,卻有權主導金錢與資產。
3. 照顧責任分配不均,引爆家庭情感裂痕
「你在外地,卻管我怎麼照顧爸!」這是許多長照家庭的真實日常。
| 
			 問題類型 
			 | 
			
			 傳統處理 
			 | 
			
			 意定監護優勢 
			 | 
		
|---|---|---|
| 
			 醫療決策 
			 | 
			
			 家屬代決、常意見不一 
			 | 
			
			 由指定人執行當事人意願 
			 | 
		
| 
			 財產管理 
			 | 
			
			 法定監護人處理,難以更動 
			 | 
			
			 預先指定信任對象,財務安排清晰 
			 | 
		
| 
			 照顧安排 
			 | 
			
			 家屬臨時協調 
			 | 
			
			 規劃明確,減少衝突 
			 | 
		
| 
			 情感壓力 
			 | 
			
			 容易導致內鬥、誤會 
			 | 
			
			 事前溝通、家族安心 
			 | 
		
高齡者,特別是單身、無子女或子女分散在外的長輩
患有初期失智、慢性病或已規劃安寧療程者
有特殊財產、保險、長照安排,希望確保執行者的人
希望預立醫療指示、並同步確保執行的人選
👉 這不是只有「快沒意識」的人才需要的事,而是「想為自己人生做決定」的每個人,都該了解的制度
1️⃣ 由當事人提出意定監護契約意願
2️⃣ 找到信任且願意擔任的監護人
3️⃣ 透過法院公證或律師見證完成「意定監護契約」
4️⃣ 可同步建立「醫療預立指示」、「財產信託」、「長照規劃」三大配套
✨ 關鍵建議:將意定監護與保險、信託、財務顧問的服務整合,讓未來生活更有保障與彈性。
一里雲村作為一個深耕高齡照顧、住宿型長照與預防醫學的醫養園區,我們深知:「能做主」這件事,不只是當下的自由,而是未來生活品質與尊嚴的起點。
我們看過太多家庭因為沒有提早安排,陷入漫長的衝突、誤解與無力的照顧壓力中。而當一位長輩提早完成意定監護規劃,不僅自己安心,也讓家人知道如何站穩彼此角色,照顧不再只是責任,而是體貼。
📖 專欄作者|村筆・雲村人 
來自一里雲村的觀察與書寫。
用文字記錄生活的風景,也探索健康、長照與生命的深意。每一次閱讀,都是你與雲村的同行。
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